光伏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当市场告别补贴、技术跨入高效时代,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我们是否仍在用“单面思维”衡量“双面未来”? 2025年光伏领跑者计划将组件效率门槛定在24.2%,但这一数字背后,却隐藏着行业标准与市场现实的巨大鸿沟——双面组件占比已超67%,而效率评估体系却仍只计算正面发电。 这种“半盲式”的标准,是否正在误导技术路线选择?当TOPCon以综合发电效率反超BC、HJT,一场由市场需求主导的技术洗牌已然开始。光伏的高质量发展,究竟该追逐账面数字,还是回归发电本质?
近日,部分地区在风光项目开发建设相关通知中提及,2025 年计划实施 2GW 左右光伏领跑计划,并要求组件转换效率达 24.2% 以上。
回溯过往,光伏领跑者计划在我国光伏行业发展初期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彼时,该计划有效促进了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助力我国光伏产业迅速崛起。
但时过境迁,如今的光伏行业已成功跨越平价阶段,彻底摆脱补贴依赖,步入高度市场化的充分竞争时期。
在这一背景下,强化行业自律、整治 “内卷式” 竞争、规范地方政府与企业行为,已成为当下光伏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只有正确理解并践行光伏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才能有效规范行业竞争秩序,推动光伏行业迈向更高发展阶段。而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组件环节又占据着尤为关键的地位。
组件高质量标准 “有点绕”
一直以来,转换效率都是衡量光伏组件性能的关键指标。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光伏组件标称的转换效率,仅指正面转换效率,即通过正面标称功率除以正面面积计算得出,这一过程完全未考虑背面部分,相当于背面发电能力被 “忽视” 了。 背面发电效率仅仅通过 “双面率” 这一指标进行间接反映,这无疑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冷知识。 目前,工信部发布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 年本)》,对双面组件转换效率的要求同样仅聚焦于正面,并未涉及背面,即未将双面率纳入考量范围。 但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随着下游应用端对双面组件发电增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2023 年双面组件市场占有率已提升至 67.0%,成为市场主流产品,预计 2024 年这一比例还将进一步提升至 70%。 在实际的电站投资方组件招标中,“双面率” 也已成为各大能源央企等重要的招标指标。 不难看出,基于行业初期单面组件制定的现有标准,在双面组件占比日益提高的当下,问题逐渐暴露。该标准仅反映了组件的正面发电能力,却无法体现背面发电能力,难以客观、全面地衡量组件的综合性能与价值,已明显不合时宜。 以 TOPCon 组件和 BC 组件为例 BC 组件的标称转换效率或许高于 TOPCon 组件,但其双面率却明显偏低。 若将背面部分纳入考量,TOPCon 组件凭借其更高的双面率、优异的低辐照性能和低衰减特性,在综合效率和综合发电能力上反而更具优势。 特别是在大型地面电站项目中,由于沙漠地区地表反射率可高达 35%,TOPCon 组件的这些优势使其在综合发电性能上的竞争力更为突出。也正因如此,目前 TOPCon 组件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远高于 BC 组件。 如果始终通过标称转换效率(反映正面)和双面率(反映背面)这两个独立指标来评价组件性能,必然会面临权重取舍的难题。 一旦过于强调标称转换效率而忽视双面率,就会导致对组件性能的评价出现偏差。 “综合发电效率” 的新理念
尽管上游组件端在效率标准的界定上存在一定模糊性,但下游电站客户却始终保持着理性。 在组件选型及项目可行性论证过程中,他们会综合考虑标称转换效率和双面率,也就是将正面效率与背面等效效率相结合的 “综合发电效率”。 在 “双面化” 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双面组件在全球 90% 的应用场景中都展现出显著优势,尤其是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大型光伏基地。 在这些场景下,“综合发电效率” 无疑是衡量组件性能的更优指标。 目前,行业内 TOPCon 2.0 组件的双面率已达到 85%,较头部 BC 组件高出 15%,最高甚至可达 90%。在 5%-30% 的地面反射率下,TOPCon 2.0 组件单瓦发电增益可达 0.4%-1.09%,充分彰显了其强大的综合发电效率优势。 显而易见,当前仅反映正面效率的标称转换效率,已难以适应组件及电站的发展趋势。 而 “综合发电效率” 这一概念,科学、严谨地综合考量了正面与背面的功率贡献,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反映组件性能,真正实现了引导光伏电站降本增效的目标,契合电力市场化后降低度电成本的需求,更符合光伏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理应得到行业的广泛推崇。 市场化导向的新秩序
光伏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以市场化为导向。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此通知一经发布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将市场化导向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事实上,无论是光伏组件、逆变器,还是跟踪支架,作为光伏系统的主要构件,其核心目标都是实现更低成本、更多发电,且是全周期的多发电,无论是正面还是背面的发电能力,都应围绕降低度电成本这一核心目标。 任何技术的迭代升级,都必须符合市场化导向。TOPCon 之所以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碾压 BC,除了其综合发电效率更具优势外,成本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新建 BC 电池单 GW 设备投资约 1.8 亿元,总投资 2.6 - 2.8 亿元,相较 TOPCon 新建成本,BC 高出 0.08 - 0.1 元 / W。而通过 TOPCon 升级改造,单 GW 改造成本仅约 3000 万元,成本优势十分明显。 成本、双面率、低辐照、综合发电效率等全周期的成本及效率优势,共同推动 TOPCon 组件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 70%,并在与 BC、HJT 等技术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光伏产业本质上是能源产业,制造端只是其上游环节,上游的技术进步必须服务于下游的需求,即以市场为导向,这是推动上游制造端技术进步的根本动力。作为制造端末端的组件,更应严格遵循这一原则。 业内专家认为,光伏行业应树立全生命周期的 “资产化” 思维,提升光伏资产的可融资性及可交易性,更加注重预期现金流及全生命周期价值,以此倒逼上游制造端实现高质量发展。
随着光伏行业迈入全面市场化阶段,过去依赖补贴和单一效率指标的时代已经结束。 如今,双面组件成为市场主流,但现行的组件效率标准仍仅考量正面发电能力,忽视了背面发电贡献,导致评价体系滞后于技术发展。行业呼吁引入“综合发电效率”概念,以更科学地衡量组件真实性能。 与此同时,市场化导向正深刻重塑行业竞争逻辑——TOPCon凭借成本、双面率和全周期发电优势碾压BC技术,印证了“降本增效”才是光伏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未来,行业需建立全生命周期资产化思维,通过下游需求倒逼上游技术升级,最终实现度电成本最优的可持续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