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届新能源电力发展论坛暨第九届新能源电站设计、工程与设备选型研讨会在山东济南成功举办,中信博作为光伏支架领军企业受邀出席。
会上中信博风工程研究院院长陈昌宏博士发表题为《中信博“跟踪 +”“柔性 +”点亮光伏产业升级新路径》的主题报告,深度解析了跟踪支架、大跨距柔性支架在光伏产业升级演变中的重要意义。

在演讲过程中,他提到,136号文件新政即将落地,相较固定支架,跟踪系统可明显提升高电价时段(早晚)发电量,实现收益最大化。跟踪支架应用将从光伏电站“可替代选项”转变为保障收益“必选项”。
以山东省为例,峰时段单兆瓦跟踪支架发电量较固定支架可提升70.2%,单日跟踪系统总发电量可提升约9.92%。结合初始投资成本测算,约1.46年即可完成跟踪系统相对固定支架增加投资部分的回收,剩余运行周期内可额外增发302.5万度/MW。
中信博作为全球领先的跟踪支架企业,系列跟踪系统产品采用行业首创多点平行驱动技术,具备高度地形、天气等复杂恶劣环境适配能力。
在会议现场,陈昌宏博士与在座专家共同针对极端天气下跟踪支架保障光伏电站资产安全的设计方案、设计思路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恶劣场景下跟踪支架设计阐明了思路与方向。
中信博跟踪系统在企业强大研发实力、解决方案设计能力及自主研究的数值风洞CFD分析保障下,将为新政下光伏电站收益升级带来新引擎。
随着光伏电站的快速开发扩张,优质光伏场址日趋稀缺,复杂地形、环境等为电站建设带来极大难度,中信博“柔性+”系列柔性支架解决方案应运而生。
中信博“柔性+”解决方案坚持“以柔克刚”的设计理念,可突破众多土地瓶颈、适配沙戈荒、矿坑、山地、渔光、农光等多元复杂场景。采用行业特有的空间索网抗风系统,具备大跨距、高净空、少立柱等特性,同时具备60m以上大跨距的高稳定性,使得光伏电站更抗大风、抗组件隐裂,获取高经济性。
同时,会议现场,陈昌宏博士与参会嘉宾在大跨度柔性支架设计过程中的初始预应力施加大小,刚性与柔性控制、高频/低频振动之间的矛盾等话题上展开了深入探讨。
在新能源市场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中信博正通过创新技术迭代与政策精准匹配,积极推动光伏从单一发电向“生态-经济-能源”多维价值升级。
来源:中信博新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