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光伏+储能”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01
“光伏+储能”产业发展背景
2021年5月印发的《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实施“风光倍增计划”;更好发挥以抽水蓄能为主的水电调节作用;因地制宜高质量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光伏+储能”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到2025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装机占比达到36%以上。光伏装机达到2750万千瓦以上,新增装机在1200万千瓦以上,其中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超过500万千瓦,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超过700万千瓦。
宁波是全国重要的光伏生产基地,光伏应用规模较大。

“光伏+储能”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2022年1月发布的《宁波市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提出:探索共享经济、“光伏+储能”等新兴模式在光伏开发中的应用,要求以强链、补链、延链为产业发展重点,以分布式光伏和集中式电站为重要开发利用方式,以分布式光伏整区(县、市)规模化开发为抓手,实施“光伏+”十大推广工程,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宁波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光伏产业发展高地。
力争到2025年,全市光伏产业产值超过260亿元,光伏发电装机规模确保达到500万千瓦,力争达到570万千瓦。
目前宁波正在积极谋划和推进美丽光伏专项行动,着力建设若干个省级整区(县、市)分布式光伏试点区(县、市)。
02
“光伏+储能”产业开发情况
截至2021年底,宁海全县光伏发电装机达35.38万千瓦。2022年宁波市下达宁海光伏装机容量目标为11万千瓦,截至2022年4月宁海新增装机容量集中式2.62万千瓦、分布式2.69万千瓦,合计5.31万千瓦,完成全年任务的48%。

“光伏+储能”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十四五”期间,宁海“光伏+储能”产业投资将累计达到150亿元,新增光伏组件产能18GW以上,宁海本地总产能突破22GW,宁海系全国总产能突破50GW。
力争到2025年,“光伏+储能”产业总产值规模达1000亿元,培育单项冠军企业3家以上、100亿元企业3家以上、500亿元企业1家以上,全力打造“光伏+储能”产业集群制造业高地。
目前,宁海“光伏+储能”产业链中,上游产业链缺失,绝大多数是中游产业链和下游产业链。
中游产业链企业包括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利钧新材料有限公司、宁波旗滨光伏科技有限公司、钧能(宁波)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宁波震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下游产业链且包括东方日升(宁波)电力开发有限公司、双一力(宁波)电池有限公司、浙江如日光伏工程有限公司和点点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03
“光伏+储能”产业发展目标
1
形成平稳有序的产业上游供应链

“光伏+储能”上游产业主要包括硅材、硅棒、硅锭、锂、钴、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等,鼓励宁海当地光伏龙头企业通过收购、持股等方式,全面形成硅材、硅棒、硅锭、锂、钴、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等多源可供的上游体系,组建“光伏+储能”产业链上下游共同体。

2
建成“光伏+储能”产业先进制造基地

“光伏+储能”中游产业主要包括电池片、电池组件、逆变器、光伏玻璃、银浆、系统部件、储能系统集成等。进一步在宁海经济开发区梅桥区块和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布局设点,加大产业链招引力度,形成一批单项冠军企业,做优做强电池组件、光伏玻璃、逆变器、锂电池配件等中游产品,大幅提升行业地位,力争稳居“光伏+储能”行业第一梯队

3
打造“光伏+储能”产业发展新模式

“光伏+储能”下游产业主要包括光伏电站工程建设、运维服务、EPC总部等。全力支持东方日升等龙头企业整合下游产业链环节,加大扶持力度,打造“生产制造+电站建设+储能+运维服务”四位一体的产业服务型制造业总部经济新模式,从而进一步激发“光伏+储能”产业发展新动能。

宁海“光伏+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01
产业体系有待优化
宁海光伏产业以高耗能的制造项目居多,产品包括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光伏玻璃等。
缺乏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动力电池材料生产企业,缺少EVA胶膜等辅材产品,产业链中缺乏承接,县级层面又缺乏有效的规划布局和相关产业的政策引导,尚未形成“光伏+储能”的产业集群。
02
产业扶持政策有待健全
从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投入资金多为企业自有或企业融资,社会资本介入少,出现了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光伏+储能”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十三五”之后,国家对光伏的补贴力度逐年减少。
截至2021年底,国家对陆上风电、光伏发电等项目给予的补贴优惠政策全部取消,并且多数地方政府并未对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实施专门电价补贴。
03
引领性产业人才有待引进
宁海受地域、综合教育资源等因素影响,高层次人才关心的收入、子女教育等问题与北上广等城市相比差距很大,企业很难引进中高端人才。
即便是宁海“光伏+储能”产业领军型企业——宁波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本科以上学历1336人,仅占员工总人数的12.4%,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数更是只占1.6%;专业技术人员1399人,仅占一线生产人员数量的18.8%。
宁海“光伏+储能”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01
突出产业引领导向
在光伏产业方面,做强做大光伏产业集群。以东方日升集团为核心,结合旗滨玻璃产业基地,引进一系列光伏产业链企业,全力打造光伏产业集群。
在储能产业方面,一是围绕锂电产业,构建涵盖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等锂离子电池材料项目和PACK应用的储能产业集群。
加强与锂离子电池系统集成产业典型企业的对接,引进、孵化电池、BMS系统研发设计等企业和项目,加快锂离子电池技术研发和应用开发,努力打造锂离子电池核心产业集群。
二是加强锂离子电池产业与宁海现有的文具、电动工具、户外运动、灯具等传统产业的结合,研发智能型小型电池文具、小功率动力电池与户外照明等配套产品。
02
突出技术创新导向
一是发挥“光伏+储能”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技术、产品、品牌、商业模式创新和加大管理创新力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为“光伏+储能”企业提供技术检测及认证、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以及“光伏+储能”产业发展态势、技术人才和技术成果等产业科技创新信息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二是打造储能技术创新中心——“千亿级”特色储能产业园。以双一力(宁波)电池有限公司、金色慧能(宁波)储能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以在建的PACK生产线、PCS生产线及电芯研究院等项目为依托,推动产业园培育一批“亿元级”锂离子电池应用企业。
三是注重产学研合作,激活“光伏+储能”产业创新动能。全面强化“光伏+储能”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以项目为载体,共建产业创新中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保障技术领先优势。
03
突出人才支撑导向
在引才方面,以省市高端引才工程计划为契机,构建信息精准完备的全国高校“光伏+储能”专业“人才地图”。对接“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积极引入一批高水平的碳中和技术创新团队和“光伏+储能”产业创新拔尖人才。
在育才方面,将“光伏+储能”产业人才区分为研发型、技能型和市场拓展型三种类型进行个性化培养。研发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矩阵式组织机构形式,以项目攻关的方式,将研发型人才聘任为首席工程师和学科带头人,实现对研发型人才的培育和激励。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宁海产业人才学院“一企一策”的实训管理体系,引企入教,由学院紧扣“光伏+储能”产业特点,指导“光伏+储能”企业量身定制高校毕业生跟岗实习和顶岗实操体系,打造一条全流程的“光伏+储能”产业人才生产线,培养符合“光伏+储能”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市场拓展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自下而上的营销模式,以提高捕捉市场需求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从数字化平台获取客户和市场信息及分析数据的能力,以缩短制造联盟和消费终端的距离。

来源:“光伏+储能”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光伏产业通):“光伏+储能”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艾邦建有“光伏产业交流群”,群友有光伏电站、BIPV、光伏组件,电池片、背板,封装胶膜,接线盒、接插件、光伏边框、光伏支架、逆变器、光伏玻璃等零部件以及EVA、POE、PVDF、PPO、PA、硅PC、PET膜、氟材料、光伏银浆、焊带、粘接剂等材料以及相关生产、检测设备的上下游企业。欢迎扫码加入探讨。 光伏连接器的安装步骤

作者 808, ab